弱开叫体系评介及雷格里斯体系
L·斯拉文斯基 S·鲁明斯基 著 周家骝 译
|
新的技术原则
三区原则
在各种弱开叫体系中(正如在现代的约定体系中的情形一样),根据牌力的大小,把不同的牌分别划属三个区域:
弱牌区=0—7点(出现频率约为25%)
主牌区=8—12点(出现频率约为50%)
强牌区=13点以上(出现频率约为26%)
不叫的含意必须改变
由于大部分的开叫应当用于8—12点的牌,于是出现一个问题,即对于牌力不在这个区域的牌应当如何处理?
一个不言而喻的(传统观点的看法)解决办法,是用不叫来表示弱牌(0—7点),但这个办法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就会牺牲掉为强牌(13点以上)所要使用的一种或两种低水平的开叫。
因为在不叫之后比在任何其他开叫之后有较多的叫牌时空,于是就会出现一个矛盾:进局机会低得多的弱牌,反而比强牌能够得到更多进行正确叫牌的机会。
因此得出如下的结论:
弱开叫原则要求将不叫的传统含意加以改变。
强不叫原则
在各种弱开叫体系种,0—7点的弱牌及13点以上的强牌的开叫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解决办法。但是由LS所创定的解决方法显得最为简单,并且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此法为:
不叫=强牌,13点以上。
1=弱牌,0-7点。
如果为了安全因素,也可以把1改为1,不过前者会使对方感到更大的困难。
不叫的其他可能含意
不叫当然可以有其他的含意,且这类办法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是其中的几种。
贝塔解决法(LS):
不叫=0—7点或17点以上
1=部分8—12点和部分13—16点
1=其余的13—16点
LS和SR解决法:
不叫=0—7点或13—16点
大贝塔解决法(SR):
不叫=部分8—12点和全部13—16点
1=部分8—12点和全部17点以上
1=0—7点
西塔解决法;
不叫=16点以上
1=0—9点
马克沁解决法(LS):
不叫=0—4点或12—15点
1=部分5—11点和全部16—18点
1=部分5—11点和全部19点以上
在不叫之后的开叫
第三或第四家位置的开叫(亦即在同伴的强不叫之后的开叫),可以与第一或第二家位置的开叫相同。
然而这样会出现问题,即这时的强牌如何处理,因为强不叫理所当然地是逼叫。
看来下面的解决方法是最简单的:在把强牌也纳入到某一低水平开叫之中的情况下,“不叫之后”开叫就与“不叫之前的”开叫具有完全一样的含意。
因此:
在不叫之后的开叫与第一或第二家位置的开叫具有同样的含意,但是1开叫具有附加的含意:强区牌。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并且还有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在强不叫之后的战术形势毕竟与第一家位置的战术形势是明显不同的,这就意味着不叫之后的开叫也许应该具有极其不同的含意。
另外有一个虽然精确性较低但却极为简单的解决方法,即在不叫之后的1开叫,是一种双重性开叫,它表示:
0—7点或13点以上
这种1开叫自然是逼叫。如果是强区牌,则可在以后叫牌时用任何的跳叫或2NT(即使不是跳叫)来予以显示。
在不叫之后的最高频率
根据最高频率原则,马立克·格罗瓦基(Marek Glowacki)建议,在同伴的强不叫之后,应叫人的牌可按如下办法进行区分。
在开叫人的强不叫之后,应叫人的牌力可按如下方式分类:
弱区=0—5点
主区=6—10点
强区=11点以上
这个建议是极为合理的,因为在表示13点以上的强不叫之后,应叫人的牌力约有50%的机会为6—10点,只有35%的机会为8—12点(此外还有某些其他技术性和战术性的因素)。
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又会给牌手在记忆方面增加负担,所以我们并不建议牌手对此必须采纳。
再叫性开叫
这是斯坦尼斯拉夫·鲁明斯基的一个重要的技术设想:
在“不叫—1”进程之后的叫牌(注:即不叫人的再叫)称为再叫性开叫。
这类开叫与相应的第一开叫具有同样的含意,但其牌力则为13—16点。
这时的1是一个特例,它具有双重意义:
1.表示13—16点的1开叫牌;
2.牌力至少17点的任何牌型的牌。
为了简便起见,初学者仍可不采用这个原则,而采用下述更为简明的解决方法:
1=强接力叫;
其他=非逼叫。
基本叫牌进程
有两个双重性叫牌,他们都可以或者表示各种牌型的1开叫牌,或者表示强区牌。这两个叫牌分别是:
1.在不叫之后的1开叫;
2.在“不叫—1”进程之后的1再叫性开叫。
采用下述几个形式以区别各种不同的意义:
不叫
|
1
|
1
|
?
|
1=强牌区;
其他=对1的基本含意的更为准确的显示。
在后一情况下(即其他时),1这一叫牌可看作是1开叫之后的接力叫。
1=强牌区;
其他=对1的基本含意的更为准确的显示(即13—16点的1开叫牌类型)。
在后一情况下(即其他时),1这一叫牌可以看作是再叫性1开叫(以1这一叫牌形式出现)的接力叫。
基础和配套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应用了类如弱区、强区和主区一类的术语。这三个区域根据区分方法的不同,分别包含有各种不同牌力的牌。
这种区分以及三个区域中的叫牌方法应加以制定,以便构成一个约定体系。一般原则,大多数的开叫均设计用于主区牌。只有不叫和另一个低水平开叫用于其余的牌。
在以后的讨论中,将使用下述的一般定义(LS的定义):
基础:强区或弱区牌的处理方法;
配套:对主区牌安排适当开叫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例子:
精确梅花
|
不叫=0—10点
1=16点以上
|
1,1,1······
分别具有其自己的含意
|
德尔塔
|
不叫=13点以上
|
1,1,1······
分别具有其自己的含意
|
1=0—7点
|
贝塔
|
不叫=0—7点或17点以上
|
部分1,1······
分别具有其自己的含意
|
1=部分13—16点
|
1=其余13—16点
|
混合体系
每一种体系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配套部分(即这个体系主区牌的各种开叫的含意)。
一个体系的名称,首先是根据该体系的配套情况而决定的,因为基础部分可以从别的体系借用。
根据基础和配套的定义,我们能够容易地得出如下结论:
混合体系是可能的:基础部分取自一个体系,配套部分取自另一个体系。
例如:贝塔基础+西格马配套,德尔塔基础+贝塔配套,等等。
还可能把经典叫牌法与弱开叫体系加以结合:
经典叫牌法的基础部分(不叫=0—11点,1=17点以上)可与一个弱开叫体系的配套部分结合。
例如:
|
不叫=0—11点,
|
|
1=17点以上,
|
|
其他=12—16点,德尔塔配套(或雷格里斯、兰布塔配套······)。
|
一个弱开叫体系的基础部分可与一个传统体系的配套部分结合。
例如:
|
不叫=13点以上,
|
|
1=0—7点,
|
|
其他=8—12点,蓝梅花配套(或精确法配套······)。
|
混合强不叫体系
强不叫基础(不叫=13点以上,1=0—7点)是各种弱开叫体系的通用的基础。
在用这种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把开叫分为三类:
第一开叫(第一或第二家位置的开叫)
不叫之后的开叫(第三或第四家位置的开叫)
再叫性开叫(在“不叫—1”进程之后的开叫)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所有这三种情况下,其牌型含意都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种配套)。但这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因为:
可能会有某些体系,在这些体系中:
第一开叫
不叫之后的开叫分别属于不同的配套。
再叫性开叫
例如:
第一开叫
=雷格里斯配套
不叫之后的开叫=兰布塔配套
再叫性开叫=德尔塔配套
第一开叫
=无名配套
不叫之后的开叫=德尔塔配套
再叫性开叫=德尔塔配套
实践证明,这类形式的组合是充分合理的,因为某些配套对于某些特定的情况甚为适用(例如,对于不叫之后的开叫和再叫性开叫,建议采用德尔塔配套)。
一个混合强不叫体系的准确名称,应当包含有几个组成部分(例如,“雷格里斯+兰布塔+德尔塔”,“无名+德尔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