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牌组的争叫


当右手家开叫时,有时你的牌不错,觉得应该叫牌,却因没有恰当的叫品而Pass。事后却发现你们原本可成局或拿到部分分数,只是你和同伴均未叫牌,以至丧失大好机会。有时你会拿到有资格开叫却无法超叫的牌,这种问题可借“以四张牌组超叫”而减少。使用四张牌组超叫的机会很多,但可用的原则很少。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当对方开叫1后,你持以下牌:

(1)K Q 10 9 4 2 A Q 6 5 K 5 4

超叫1。以四张牌组超叫的原则之一,就是这门花色必须很好。只要可能,同伴必会加叫,同伴若只用三张小牌也是足够的支持,并且对你超叫的资格应该不用担心。

(2)8 2 A Q 10 7 10 7 6 5 4 A Q

超叫1。如果你因有五张方块而感到困扰,大可抛诸脑后。你的方块长度加上开叫者的长度,可想而知同伴和左家必短,所以同伴很可能有红心支持。方块不但不是缺点,反而是有价值的资产,同伴的牌若是这样:

  A 9 7 6 4 J 8 2 3 7 6 5 2

敌方首攻方块后回攻红心,你应可以吃到7至9墩。明手的牌并不好,能打到这样的成绩已经是不错了。如果同伴有4张红心,便可吃到10墩,如果不可能成局,也应叫牌。就算不能成局,至少也应叫出红心。得+170分总比-110或-90分要好得多。如果不立刻叫红心,将永远无法叫到4或其他红心定约。

(3)K Q J 9 A 2 4 3 J 8 7 4 3

超叫1。这手牌看起来和上副牌例差不多,其实不大相同。其间差别很微妙,两手牌点力基本相同、分配也一样。这手牌有很好的四张将牌,和一门很差劲的五张,和前副牌一样没有单张。其中差别在哪里呢?就在叫牌过程中,前一副牌开叫的恰好是你的弱五张,由此可推断同伴对你的四张将牌有分配上的支持。就算同伴一张大牌也没有,也必定能在某方面有所配合。而这手牌中,开叫的花色是你的双张,你超叫1虽没错,但是并无把握和同伴有配合。最坏的情况是只吃到三墩黑桃和红心A;但是根据我的估计,就算同伴毫无牌力,也很少会发生吃不到五墩的情形。

(4)A Q 8 6 2 A Q 2 4 2 9 7 3

超叫1后若被加倍,这手牌可能只能吃到两墩。只吃到两墩的事情也许不会发生,但只吃到三或四墩的可能性极大。几乎所有人拿到这手牌,都会迫不及待地叫1,拿到前面KQJ9时则迫不及待地Pass。但我觉得,拿到上一例的牌就很满意了。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如果第3副牌例超叫1,必须准备放弃梅花。你绝对无法再叫梅花,而希望同伴假定你的梅花比较长或和黑桃一样长。

  也许你会奇怪,以四张牌组超叫效能为什么这么大除了一般原因外,超叫的四张必定很好,所以你希望同伴首攻这门花色。大牌几乎都在你的手上,可见同伴的这门花色必无大牌,如果没有你的指示,他也许不知道该攻这门,还有一点,你有四张好牌,也许能使敌方不敢叫无将;你的超叫使敌方以为你的牌比实际的长,结果放弃3NT定约而停在部分定约。只有四张牌也可能发挥奇效,对抗将牌定约,当同伴首攻这门时,你也许能吃到两三墩。当一位敌家有三、四张小牌时,他可能指望同伴短门;果真如此时,有时可使敌方在错误的花色上叫得过高。能使敌方错失一局固然不错,若能使敌方叫错局而将其击败,结果会更令人满意;尤其是当另一定约(通常是3NT)为铁牌时。

  如果到现在你还不相信,以四张牌恰当的超叫,对你们这一方会有好处,你可以在下次打牌时注意敌方超叫对你的困扰。

  最后,让我们再分析几副牌,当右敌开叫1时,你持:

(5)K Q 10 8 4 2 A J 4 3 K 5 4

别给冲昏了头,这是技术性加倍的牌,而不是超叫1的牌。

(6)A 9 10 8 6 5 4 A 2 K Q J 4

Pass。二线超叫须有五张,2样样都好,就是太冒失了些。

(7)A K Q 9 8 4 2 Q 4 3 10 9 7

若为双人赛,应该以1加入竞叫,但也只有在双人赛中才能如此。要是开叫的花色是梅花则更理想,对敌方叫牌的破坏较大。

(8)Q J 4 2 8 7 6 5 3 K 10 K 4

在双人赛中超叫1,安全又有效。在团体赛不应超叫,是因为可能丢掉很多分。在双人赛中输很多分并不要紧,只要小胜几次就可以补回来,想在团体赛中得分则需小心谨慎。

 


重要说明:本站资料大多从网上搜集得来,旨在为桥牌爱好者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方便,部分内容经过重新编排整理,若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13P对很多桥友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尊敬和留念的地方,前辈的心血不应消失掉。谢谢百度贴吧的贵州桥友xy_alpha提供了保存的数据。
东莞桥牌网于2013年1月15日恢复了13P在线浏览数据,并维持原创造者13P及宰相肚皮前辈的整体架构不再改动和更新!
粤ICP备08117329号-8ICP备05073487号
  © 2008 www.dgbrg.com/13P/    东莞桥牌网    Since 200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