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目论题于 2003年3月22日 星期六 更新  
敬请浏览其他论题  

不要执着于[自我]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菜根谭〗

世上一般人,都过分执着于[自我],因此,不论何事,皆以自我为本位,而倾向于利己主义。由此而生种种嗜好欲望。嗜好欲望出现后,烦恼便接踵而来。

古人说:[如果不识〖我〗的存在,就无法分辨与〖我〗对立的〖非我〗,更不知因〖非我〗而生的种种事物的价值。]

又有人说:[如能领悟〖我〗乃〖非我〗,便不会有〖执着于我〗而生的烦恼。]此言既是文中的[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

[不知有我],既是[无我],亦既[忘我]。

[庄子]天地篇中记道:

老子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问兴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就是说:没意识到万物的存在,也不感受到天理自然的支配,是为忘己。忘我的人,便可谓入于天,亦即和天合为一。

[我]、[己]都是意识的本体。不意识[我],就是[我]已不存在于己心,亦即忘我、无我。

人能达于[忘我]境界,那么以[自我]为病本体的事物便不存在了,这种事物的价值,乃由自于我和意欲。如存有[自我意识],便只能执着于自我,而无法体认其他事物的价值。这种思想,也是老庄道家的中心思想。

又,佛教中,说[无我]既是:人类与天地万物皆无恒常不变的实体,一切生物实体,皆依据一定的因缘而立,如果因缘幻减,一切现象也随之而减。此乃佛教依其教义而解释的[我]。

所谓[是身非我],亦即[我]乃非真实而永恒的存在。如能领悟[是身非我]的道理,便能了悟[烦恼更何侵]的玄秘。这也是佛教教义。

烦恼是随着对[我]的执着而生的。[执着于我],在佛教中解释为:执着于[吾人心中,存有主宰事物的主体]的看法。

[惧舍论]二二九篇:[由我执力,生诸烦恼。]又,[惧舍光记]中,云:[我执即我见之谓]。[我见],就是执着于自我的看法。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执着于[我]、[己]及[我见]。

如果承认吾人心中真有实体存在,烦恼便会尾随而至。

敬请浏览其他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