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目论题于 2001年12月29日星期六 更新  
敬请浏览其他论题   

切勿徒然标榜节义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

——〖菜根谭〗

标榜节义之士必为遵节义而招致毁谤。而标榜道学者,则常因道学而受非难,所以,君子虽应修节义,习道学,却不应标榜。不作恶事,也不必巧立善名,保持浑然和气之心,乃君子处世之道也。

儒学虽说注重学问与节义,但儒学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实行节义。如果只重学问而忽略修行节义,就等于是标榜节义而已。在日常生活及政治上,如果过于强调节义,就容易忽略解明道义的学问。尤以儒家思想向以学问为重,更应避免此种偏失。

“大学”曾言“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其知”的致就是穷。那么,“致知”所据为何呢?“大学”中写道:“致知在格物”,意指通达事理。

“道学”就是“道德学问”,亦即“儒学”。儒学首重求知,格物始能致知,明哲理,而后诚其意、正其心,从而修其身,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实行道义。“知”就是明确判断,亦是“正心”的基本。

所以说,道学和节义是儒学中所谓的君子必备之要素。不过,如果只是一味标榜节义或夸耀道学,便易如笔者所言,易受讥謗,易遭怨尤。

君子所以不作恶事,就是为了守善,不巧立善名,就是避免招致标榜道学节义之讥。所谓“树大招风,名大招嫉”,名气大,讥謗便随之而至,所以说:“人怕出名”。

笔者认为,儒家既以修身为实行节义的第一步,便需先修得完美的人格。但是,与其在社会上钻营徇私,或以学问换取功名,不如注意人格涵养。

“浑然”意为完美圆满。“浑”是全,即是无缺。“浑沌”、“浑论”和“混沌”意思相通,为“和合不分”之意,亦即“和气”。混沌而不明,便是“浑然”,形容人格像璞玉般毫无瑕疵。完美无缺的玉称之为琨琨,我国有座山叫昆仑山,便是产这种玉而得名的。

敬请浏览其他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