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目论题于 2001年12月22日星期六
更新
敬请浏览其他论题
虚心坦怀始能见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求尘。
——〖菜根谭〗
胸中不存物欲及成见者,人的本心必会闪现。如不达於心安理得之境,而意欲寻求本性,犹如在波涛中寻找水中明月。如果意志清净,心性亦随之纯静。如果是意志不明,却要心性清明,就如同镜面上遍洒尘埃,而求光亮于镜中一般,究竟是不可能的。
心虚意指心中不存主观、成见,只要虚心坦怀,个人与生俱来的人性便会显现。“性”就是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生存所需的意识。“中庸”记道:“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就是说,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作用,顺从它,便得以生存,也是每个人应遵守的生活方式,亦即道。
不使心境清明,却欲求见本性,犹如於波涛中寻找水中明月,根本不可能的。
“见性”在佛家语中是指看透自己内心的佛性。而儒教中则把“性”理解为天命。达摩的“悟性论”中有一段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血脉论”中有“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
又,“意净心清”的意思是志,亦即心理动态,一直清净后,心便不为意志所污,就随之清净,故言“意净心清”。
“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子注中则言“心为身所生,意为心所发。”
只要意诚、意正,心之思考及判断能力便得以正确。同样,意志清净后,心也随而清净,意之所向,无矛盾处,必能尽去污秽。
因此,不求清净的意志,便欲求得心地清明,实在有如加尘埃于明镜之上,而欲求光明于镜中一般,纯属不可能的。